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邮编:230000
  • 电话:13355654360
  •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百帮创业园北楼

空间科技谋求应用的更大作为

文章出处:m6体育 人气:671 发表时间:2025-10-18 21:45:40

  “特别是空间信息,一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存在着差距。我们的技术储备满足不了应急的需求,我们对灾害应急缺乏常态化的准备,缺乏一个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很着急!”

  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顾行发作上述表示。他刚刚从四川赶回北京,最近一段时间,他常常是在旅途中,到不同地方参与推动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国家拟在四川省建立卫星应用的区域应用与应急示范基地,四川省政府很看重,前不久专门批准成立四川省对地观测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承担四川省及西南区域的遥感应用与推广。顾行发此次前往四川,参加了与四川省副省长、科技厅厅长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有关人员的座谈,讨论相关筹建事宜。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童玲,是正在筹建的四川省对地观测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在接受电话采访中,童玲对《科学时报》记者介绍,四川省政府正是体会到遥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批准成立这一研究中心,希望推动整个对地观测技术在四川的全面应用和发展,也希望以此满足灾后重建急需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发。

  “这将涉及四川甚至西南区域的对地观测相关任务,从行业上来说,我们要开展西南区域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城市建设规划、水利建设和规划、旅游信息获取和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应急救灾防灾方面的信息建设等。”童玲表示。

  顾行发认为,地震给四川带来的不仅是次灾难,也是一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机会。此时,空间技术在四川的应用更是一项事业,是怎么利用空间技术进行灾后重建,乃至支持一个产业的转型;是怎么在一个人口多,经济欠发达,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区,通过高科技为地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是为西南可持续发展建立空间信息的支撑基地,也通过信息产业转型带动新的就业。

  顾行发表示,应急工程保障体系的建立,要有“地方军”,不能过分依靠“中央军”,“地方军”可以在平时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紧急状况下为应急服务。

  早在两年前,作为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纪原、吴美蓉等动议发起论证一项“空间科技应对人类生存环境挑战中的疑难问题”的计划,同时该计划也通过国际宇航科学院平台,推动空间科技应用的国际合作。“512”汶川地震后,计划目标逐渐凝聚到“空间科技在灾害应急中的应用”工程上,这项论证工作得到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大力支持。

  他们考虑,在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的基础上,设计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工程,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通过尽快启动和实施天网、地网和应用网的三网合一,使我国空间信息应急水平能达到连续监测、科学预测、早期报警、实时预报、应急救援的目标。

  刘纪原等同时提议通过具体制定空间法等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和支持国家以及部门、地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为国家运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信息保证和技术支持。

  之后,在2009年1月,在以前论证工作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以刘纪原等5位专家为顾问,以顾行发为组长,各行业部委专家参加的论证专家组,依托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开展工程的论证。空间法拟定也正在进行之中。

  “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层层请示汇报制度显得特别无力。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工作,推进空间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希望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秘书长余琦表示,她同时担任论证专家组秘书工作。

  “空间科技在灾害应急中的应用”工作规划,还涉及对前瞻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包括支持一些不被传统看法认可,但有一定生长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

  汶川抗震救灾中所暴露的,不仅是空间信息能力问题,更是空间信息管理问题。“一方面应提升技术能力,另外也需要把空间信息管理向规范化方向推进。”

  顾行发感到,抗震救灾时在数据共享和数据有效利用方面存在两个极端的矛盾,一种原因是由于数据共享政策没有落实,有用的数据散落在各家单位,很少愿意共享给别人;另一方面,有了数据但没有整理,没有提升和融合,资料报告一堆,但相当于盲人摸象,是局部的认识,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判断。

  “应急所需要的信息,是准确的信息,要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能送给准确的人。而不是任意的信息,在任意的地点,任意的时间,提供给任何人。”顾行发说。

  他认为,一方面要有信息共享,另外要有权威、专业的信息分析发布和利用,在现场发挥专家驱动作用,对所有信息当场过滤后直接交付指挥部。

  信息来自不一样的行业,有不一样的行业的应用性,领导人不可能是全方位专家,不经过遥感专家图像解译,不能提供非常可视的综合性信息,领导人没有很好的方法决策。

  “实际上,像这种灾后决策永远没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对某一个方面有利的决策往往会对别的方面有一些损害,不把整个信息融合在一起,难以让领导人选择一个更优决策。”顾行发说。

  顾行发认为,应该使遥感信息的生产常态化。“现在我们对于数据,没有把信息提取出来摆在那儿,是现要信息现做,就类似于救灾需要食品了,我们没把馒头准备好,而是把麦子摆在那儿,需要现磨时发现还没有脱粒机。我们的数据与地图根本就没有配合起来,每次用,都要现拿地图来配,这是早就应该做好的事情。另外,现在也没有这方面的全国库放在那儿用,调不出来应急的信息。”

  完全依靠国内的数据,满足不了应急的需要,管理方面还应考虑与国外的数据交换。对于国内,在作技术方案的设计时,从国家方面出发就要最大限度地考虑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机制,而不是各建各的地面站和系统,同时应该有一定技术层面的标准,相互之间的数据能够衔接和识别。

  另外,顾行发认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类似地震等很多自然灾害,工作涉及多个部委局,要建立中央、国务院直管的机构协调国家空间管理应急反应机制,这样才可以协调这么多委部局的工作。

  “空间技术不能停留在科学技术人员来应用,应该真正应用到区域,到县、乡、村,到大众手里,这样我们的航天工业技术才可以可持续发展。”顾行发说。

  我们的空间技术的现状是:门槛高,没有像用计算机、手机一样,真正应用到大众的生活中去。

  遥感所研究员魏成阶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仅仅依靠业务部门常规的逐级统计上报的方法,就能够获得灾后恢复重建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信息。可以说,遥感技术的宏观、全面、系统及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优势,能更好地满足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种相关信息数据,即“科学数据”的需求。

  目前,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基础信息其实是依靠业务部门统计上报的 “权威数据”。但是“权威数据”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受到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影响。

  “通过统一建设、协调管理和统一运行,使得科学数据和权威数据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实现两种数据相互融合。”魏成阶建议。

  遥感技术尽管在救灾应急过程中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是让魏成阶感到遗憾的是,“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因缺少持续的支持,遥感技术处于黯然失色的状态,未见遥感监测的全面、客观、准确、动态的时序图表和数据为灾后恢复重建服务。”

  地震灾区的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而且这种生态环境破坏的总体态势至今未能得到一定效果遏制,在某些地方因灾后恢复重建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魏成阶建议,为此,“应该建立起一个怎么样应对地震区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的具体指标体系。并依据这一些指标体系长期和持续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加强对地震灾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生态环境等破坏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提出预警和应对措施的建议”。

  汶川地震场地灾害隐患多。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破裂带分布极为普遍。余震频繁发生导致这些潜在的地震场地灾害隐患不断激发,也导致地震区人们的生存发展条件会变得更差。

  魏成阶认为,需要应用“遥感监测系统”分析研究这些潜在的地震场地灾害的类型、规模、危险程度、活动性特征及空间分布,为灾后重建的永久性大型建筑群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魏成阶同时建议,根据其他几个国家震后重建经验,在完成全面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而不应该过分地强调过快地恢复重建。过度地追求灾后高速经济稳步的增长和发展,甚至短期内就要超过地震前的水平都是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

  对于地震区建设情况的监测管理,魏成阶建议,“现在对于恢复重建没有很好的检测管理机制,建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建议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建设速度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