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邮编:230000
  • 电话:13355654360
  •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百帮创业园北楼

2025年西贝预制菜事件分析报告

文章出处:m6体育 人气:671 发表时间:2025-09-28 19:00:55

  2025年9月,一场由罗永浩与西贝引发的“预制菜之争”,将中国餐饮行业的预制菜乱象推向公众视野。这场看似个人间的质疑与辩驳,最终演变为关乎行业规范、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信任的公共讨论,折射出餐饮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商家与消费者认知的深层鸿沟。

  事件的导火索始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会化媒体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注明预制菜。该言论迅速引发关注,相关微博线万,多平台热搜榜单也迅速被相关话题占据。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态度强硬,公开否认使用预制菜,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指责罗永浩损害品牌商誉,并表示将起诉对方,双方矛盾首次公开激化。

  9月12日,事件进入攻防升级阶段。西贝试图以“透明化”破局,发布公开信公布13道菜的制作标准,并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而罗永浩则不认可这一回应,接连发布多条微博驳斥贾国龙的说法,同时拿出10万元悬赏,面向公众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这场激烈对抗让事件声量达到顶峰,也吸引了媒体的深度介入。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实地探访西贝北京环球贸易店后厨时,发现店内存在多种长保质期冷冻制品,包括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9个月的手工戗面馒头,更不可思议的是保质期长达2年的西兰花,这一发现再次引发公众对西贝食材新鲜度的质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也纷纷发声,聚焦预制菜定义模糊、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呼吁行业加快标准化与透明化建设。

  然而,西贝的应对未能持续“透明”。9月14日,西贝突然发布通知,以“保证后厨正常运行”为由,暂停全国门店的后厨参观,这一反转让此前积累的信任瞬间崩塌,舆论不积极的情绪再度升温。直到9月15日,西贝才发布官方道歉信,承认沟通中的不足,表示后续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同日,罗永浩在微博发布长文,称决定放弃追究西贝,这场持续近一周的风波才逐渐平息。

  从舆论传播与情感走向来看,此次事件呈现出明显的“负面主导”特征。据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事件发酵期间,全网相关联的内容的传播渠道以新浪微博为主,占比达60%,今日头条以15%的占比位居第二,知乎、百度、微信、抖音等平台合计占比25%,罗永浩与西贝官方微博的频繁互动,成为推动网友讨论的核心动力。情感走势上,西贝以往凭借“健康餐”“儿童餐”定位,以及“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宣传语,在家长群体中积累了良好口碑,但“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预制包装胡萝卜炒饭”等信息曝光后,家长群体的信任彻底破裂,社媒整体情感倾向持续负面,仅在9月12日西贝宣布开放后厨时出现短暂回升,随后便因暂停参观、食材争议等问题再度下滑。

  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暴露出餐饮行业从业者与普通消费者之间巨大的认知鸿沟。在西贝陷入争议时,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朱光玉火锅联合发起人李扬、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等多位餐饮从业者集体声援西贝,认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处理模式合乎行业常规;但在社媒平台的消费者评论区,负面声音占据绝对主流,网友集中批评西贝“性价比低”“沟通态度傲慢”“剥夺消费者知情权”。这种对立的根源,一方面在于预制菜的行业定义与公众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餐饮行业内部对“中央厨房预处理”“半成品加工”有明确界定,且不将其完全等同于公众理解的“预制菜”,但这一行业共识并未向消费者普及;另一方面,西贝长期忽视花了钱的人信息透明的需求,未主动告知菜品制作工序,导致质疑出现时,消费者难以接受“看似现做的菜品实则经过中央厨房预处理”的事实。

  主流媒体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理性引导者”的角色,多家媒体均指出,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的被动选择”。《人民日报》强调,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建立消费者信任,餐饮业既要追求高效,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需求;《每日经济新闻》则提出,透明化是重建消费信任的唯一路径,企业的定义不透明、信息不透明,才是引发争议的核心;《第一财经》也认为,此次事件是消费的人“舌尖上知情权”的一次觉醒,将推动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倒逼更多企业公开食材来源与加工工艺。

  事实上,已有餐饮企业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应对思路。老乡鸡此前便在门店菜单清晰标注菜品类别,将菜品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对于“半预制”菜品,还会详细说明中央厨房预处理环节与门店加工步骤。这种主动透明的做法,不仅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也让我们消费者能依据自己偏好自主选择,为行业树立了“知情权保障”的标杆。

  此次西贝预制菜风波,本质上是一场企业信任危机。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品牌口碑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但信任的崩塌可能只在一瞬。在预制菜慢慢的变成为行业常态的背景下,企业不应纠结于“预制菜定义之争”,而应正视花了钱的人透明化、知情权的核心需求——唯有主动公开加工流程、清晰标注菜品类别、以理性态度回应质疑,才能真正重建消费者信任。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场风波也为预制菜标准化建设敲响了警钟,只有加快国标落地、明确行业规范,才能让预制菜在保障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