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问活动预告|我们在成都、南京、苏州、上海等你来!
来源:m6体育 发布时间:2025-10-18 21:46:17
成都人的一天,似乎总绕不开茶馆 —— 竹椅错落、盖碗碰撞,这里不仅是喝茶歇脚的地方,更是无数人交换信息、联结情感的城市“公共客厅”。
历史学家王笛新书《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恰好以微观历史的视角,把成都茶馆从 “日常场所” 写成了 “公共空间演变的活标本”,让我们看清:一间茶馆里,藏着一座城市公共生活的样本。
作者的笔下,不仅有对茶馆烟火气的描写,还深挖其背后的 “公共属性”,用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诸多鲜活场景:早年间成都的老年协会,总把聚会选在茶馆,老人们围坐一桌,就着热茶交流养生心得、商议社区小事,茶馆成了老年人维系社交、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据点。以及 “吃讲茶”“打围鼓”等,这些场景看似日常,却清晰勾勒出茶馆串联不同群体、承载多元公共功能的脉络,还原其作为 “公共空间” 的形成与变迁,为理解当代公共空间提供历史参照。
一间茶馆如何成为公共空间的起点?10 月 19 日晚19点,在成都远家・远书房,大学问·学术沙龙(第34期)邀请这本书的作者、著名历史学者王笛,与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围绕 “从茶馆说起,公共空间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对谈,结合书中细节,聊聊茶馆如何承载成都人的公共生活,也会探讨当代城市里公共空间的营造逻辑,解锁 “从历史看当下” 的独特视角。
茶馆,是成都绕不开的文化符号——竹椅、盖碗茶、龙门阵,这里的每一处烟火气,都藏着城市的历史。历史学家王笛教授新书《茶馆2》,以细腻的笔触,将成都茶馆从日常空间升华为解读历史的窗口,带读者在茶桌间探寻岁月深处的故事。
《茶馆 2》延续了王笛对微观历史的深耕:从茶馆里的堂倌技艺、茶客的社交规则,到茶馆与地方政治、经济的隐秘关联,书中用大量鲜活的史料与生动的叙事,还原了不同年代成都茶馆的真实面貌,让看似普通的茶馆日常,成为触摸历史温度的媒介。读这本书,就像坐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听一段关于城市记忆的深度对话。
若你也好奇如何从茶馆日常中读懂历史,10 月 20 日这场分享会绝对值得期待!
10月20日下午14:00,在天府书展1号馆②号活动区,这本书的作者、历史学家王笛,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博,围绕 “成都茶馆的日常,探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主题展开对谈。两位学者将结合《茶馆 2》的创作思路,拆解茶馆背后的历史,聊聊如何从微观视角解读城市文化,带大家在茶香中,解锁阅读历史的新方式。
活动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 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 东周社
一盏盖碗茶,沏开百年成都的市井烟火。从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细数清末街巷里454家茶馆的喧嚣日常,到王笛在《茶馆》中描摹二十世纪下半叶茶客、堂倌、掏耳匠的鲜活面孔,成都的历史从未局限于宏大的事件与建筑,而是藏在每一张茶桌的龙门阵里,每一把竹椅的吱呀声中。
这两部著作,恰似一双穿透时间的眼睛,带领我们从微观日常的缝隙中窥见整座城市的呼吸。傅崇矩笔下的茶馆,是晚清民国的“城市细胞”:人们在此“吃讲茶”调解纠纷,交流信息,进行交易,茶馆甚至被视为地方政治的大舞台。而王笛所聚焦的1950至2000年,茶馆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转型,又在改革开放后焕发新生,成为个体户、“皮包公司”洽谈生意、签订合同的前沿阵地,映射着经济生活的复苏与社会空间的变迁。这种变迁并非断裂,成都茶馆特有的公共性、包容性与闲适气质,如同一条暗流,贯穿了从晚清到新中国的百年岁月。
本次对谈,邀您一同坐进这座“微观历史的茶馆”。我们将探讨,如何从茶碗的方寸之间,品读出社会转型的脉络、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以及成都人那份遇事不惊、从容不迫的生活哲学。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叙事,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细节——是掏耳匠手中的清脆一响,是说书人醒木拍下的满堂喝彩,也是茶客们摆不完的龙门阵里,藏着的最真实、最鲜活的成都灵魂。
在影片《黑客帝国》中,尼奥通过一枚红色的药丸,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信条》的主角吞下一枚银色药丸,便昏迷过去,醒来时已然成为“信条”组织的成员,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冒险。这些药丸宛如锋利的匕首,在当下世界撕开一道口子,它们向人们宣告:事件已经发生!
那么,什么是事件?哲学的事件转向又意味着什么?事件是如何推动我们去重新思考世界的?
10月26日(周日)14:00,在南京方所书店,大学问·学术沙龙(第35期)特邀新书《事件:批判理论的事件转向》作者、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蓝江,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展开对谈,同读者们一起聊聊哲学的事件转向,分享他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谈到文人与美食,苏东坡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与袁枚的《随园食单》,皆是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味觉符号。而美食作家林卫辉笔下的《此生有味》《袁枚的讲究》,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进两位文人 “有味人生” 的大门。
《袁枚的讲究:趣读〈随园食单〉》以细腻笔触拆解 40 余道清代名菜,从 “豆腐得味胜燕窝” 的烹饪秘诀,到随园雅集的文人社交,搭配 18 幅工笔插图与趣味酒令卡,让袁枚的饮食哲学跃然纸上;《此生有味》则聚焦苏东坡,循着 “东坡肉”“羊蝎子” 等经典美食的踪迹,还原他在颠沛人生中,豁达的生活态度,字里行间满是治愈力量。
10月25日,在苏州慢书房,作者林卫辉将围绕 “从苏东坡到袁枚:两位文人美食家的有味人生” 主题,带你深入两本书的创作细节 —— 看苏东坡如何在困境中 “自笑平生为口忙”,听袁枚怎样以 “讲究” 守护生活美学,在舌尖故事里,解锁属于你的生活调味剂。
提及袁枚,多数人会想到《随园食单》里那些让人垂涎的清代美味 —— 但这本穿越 300 年的饮食经典,藏着的可不止舌尖诱惑。
新书《袁枚的讲究:趣读〈随园食单〉》便以独特视角,将袁枚的饮食哲学与当代生活相连,让 “食材应季、火候精准” 的讲究,成为治愈精神内耗的良方。
书中精选 40 余道菜,搭配 18 幅细腻工笔插图,不仅拆解 “豆腐得味胜燕窝” 的烹饪秘诀,更揭秘随园雅集背后的文人社交与生活美学。而随书附赠的酒令卡,更让这份 “讲究” 多了几分互动趣味。
10月26日15:00,在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我们特邀这本书的作者、《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携手上海美食文化作家沈嘉禄、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朱齐越,以袁枚的饮食哲学为核心展开对谈,邀您共探 “吃对一口,治愈一天的精神内耗” 的生活智慧。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学术代表作有《茶馆》《袍哥》等,历史非虚构作品有《中国记事(1912—1928)》《消失的古城》等。其作品荣获美国城市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2022全世界华人十大好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首届吕梁文学奖等奖项。
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曾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藏学》《思想战线》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著有《不与天下州府同》《如朕亲临》《宋风成韵》等。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事件》《忠实于事件本身》《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担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拜德雅人文丛书”“后人学译丛”主编;译著有《存在与事件》《王国与荣耀》《生命的尺度》等。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主要著作有《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社会的时间:形成、变迁与问题》,译著有《社会理论二十讲》《晚期现代社会的危机:社会理论能做什么?》《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等。
美食文化作家,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风味人间》美食顾问。著有《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寻味》等饮食文化散文集。
曾任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上海菜工作委员会首席高级顾问。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种,并担任多家美食榜单的评委和推荐人。
媒体人/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媒体融合传播先行者,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语态,呈现独到观察,讲述上海故事。曾获多次荣获上海新闻奖、上海广播电视新闻奖等。
茶馆是成都民间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掏耳朵、约会、看戏等。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笛新作,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书中,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通过本书,人们不但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及其逻辑,还可以从这一些细节背后,重新触摸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阿加莎笔下的贵妇人为何会在目睹凶杀案之后语无伦次?如果《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吞下的是那枚蓝色的药丸,他的世界是不是真的会一如往常?事件对我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事件处于我们的认知框架之外,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和面对世上的一切,而学者蓝江敏锐地发现了现当代哲学史上的事件转向。本书以事件为线索,对马克思、福柯、德勒兹、巴迪欧、齐泽克、阿甘本等人的理论进行全新解读,结合《千与千寻》《信条》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影视文学作品,运用充满故事性的笔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掘了经典理论的新内涵,阐发了事件的深层意蕴。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事件的忠实,也就是对压抑与沉默的反抗;我们要始终相信,这样一个世界存在着事件,存在着改变,继而怀抱一腔希望,勇敢地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随园食单》不只是食谱,更是清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范本。本书是一部解读清代美食家袁枚及其经典著作《随园食单》的作品,精选食单中 40 余道菜肴和茶酒,从粤菜的鲜、官府菜的雅,到武夷山茶、兰陵酒等,呈现一席惊艳无比的随园宴。从食材甄选到烹饪技法,解析袁枚的饮食哲学,看他如何将生活美学融入一饮一食。冒死吃河豚的同窗好友蒋和宁、获康熙御赐豆腐秘方的老宠臣、与之惺惺相惜的郑板桥……全书串连起袁枚与30多位名士的宴饮轶事,描绘他辞官隐居后以随园展开的社交生活,透过名士宴饮看清代官场与民间的社交生活和世相百态。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
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在记录成都的各种历史文献中,有这么一本奇书,他被誉为“清末成都社会生活的标本”,它既继承了方志传统,又开创了研究城市社会风貌的先河,它就是——《成都通览》。《成都通览》成书于清末,由成都著名的报人、社会活动家傅崇矩编写而成,内容涵盖成都的地理、民俗、方言、物产、工商业、官制、饮食、娱乐等门类,甚至收录市井骗术、民间禁忌,旨在“使外人一览而知成都之概”,对后世理解成都文化的延续与变迁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改革开放后,《成都通览》历经三次重版,但均有所遗漏,此次知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先生校点全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将全书内容重版,不仅是对旧有图书的印刷再版,更是成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